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百科精选 >正文

两学生因用书占座起纠纷:“书先到先得”的驱动逻辑为何难以根除?

发布时间:2022-11-24 14:44:01燕瑶婉来源:

导读2022年9月21日,安徽某高校两学生因自习室占座起纠纷的视频引关注:女生称早晨用书占座下午却发现被男生使用,愤怒的女生拿书摔打桌子,男...

2022年9月21日,安徽某高校两学生因自习室占座起纠纷的视频引关注:女生称早晨用书占座下午却发现被男生使用,愤怒的女生拿书摔打桌子,男生躲过后用书反击。二人冲突升级,互相推搡,多名同学上前劝阻。事后,学校表示原则上不许用书占座。

小小的纠纷,多大的事儿,值得写一篇文章来挖掘其公共意义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于细微处见精神”,用书占座起纷争是一个典型的公共资源争用问题。

中小学一人一座,座位的产权或使用权界定每一个人,边界很是清晰。进入大学,图书馆、自习室的座位,全校学生争用,僧多粥少,有人得也有人不得。公共课大教室,几个院系的学生争用。专业课教室,一个院系或一个专业的学生争用,虽然座位是够的,但前后左中右有优劣之分。如何分配座位,如何界定一个座位一天或数个小时的使用权?

或有人说,为什么不把座位备得多多的,全校学生人人有份,无需争抢?很少有学校把图书馆修到全校学生人均一个座位。对绝大多数大学来说,根本做不到,也无需做到,尤其是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代价太大。所谓自习室并不是固定的,一般教室不上课的时候就成了自习室,这样的安排本来就是为了提升教室使用效率。

实际上,大家公认合理的座位使用权分配方法就是人先来先得。要去图书馆看书或自习,早上一开门就进去的学生获得座位,挺合理,起得比别人早,是其多付出的代价。教室的使用,上课优先,不上课就当自习室用,人先到先得。

理论上,如果所有人或几乎所有人都信奉、履行这一规则,每个得到座位或好座位的人都付出了额外的代价,那结果是没有或几乎没有纷争。但事实显然不是这样的。

远去了青葱岁月,黯淡了意气风华。记得多年前上大学时,受欢迎的课程,前排座位先占满,来得晚的人坐后排。不受欢迎而又不得不上的课程,就反过来,后排座位先占满 ,可以开小差或摸鱼;来得晚的人坐前排,就不得不认真或装作认真听讲了。

个人观察,男女生上课占座的行为模式有很大的差异:女生似乎更爱学习一些,也更抱团一些,一位女生会用书给自己、给闺蜜、给同寝室甚至给更多的女生占座,然后大家轮流提前来用书占座,每个人一个月“执勤”少数几次,就能天天占到好座位;男生爱用书占座的很少,更不会用抱团轮流“执勤”用书占座的妙招,一般就坐差一些的座位。

记得有一位男生某次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把那些用书占着座位的“未来人”的书全收拢到一块,放到讲坛上,在黑板上写道:“特此说明,用书占座无效”,然后选了一个座位坐下。大家素质都挺高的,后来的人见到了,或者觉得这样大规模占座也不占理,也默默找座位坐下。此事一举改变了用书占座的风气了吗?没有。除非足够多的人次次发起挑战,才有可能。

座位,从人先到先得,到用书占座,再到抱团轮流“执勤”用书占座,背后有强大的驱动逻辑。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世上唯一没有“租值消散”的游戏规则与竞争准则是私有产权与价高者得。你要得到一本书的产权,你必须支付对价。支付对价之后,竞争就结束了,书是你的,别人非经得你同意无法染指。你所支付的对价是钱,是你工作所得,意味着你对别人作出了相应的贡献。

但以人先来先得的方法分配座位,是有“租值消散”的,你要得到座位,必须起得很早;别人要胜过你,就必须起得比你还早。一些著名医院的名医半夜十二点就有人排队等着挂号了,就是这个逻辑。但是,这种比起得早的竞争本身并不创造任何社会财富,反而是时间的浪费,这与你支付工作所得的钱性质是不一样的,所以为了争用座位或专家号,这时间的价值就浪费掉了。在这个意义上,以书占座就是为了降低这时间的无谓浪费,减少“租值消散”。

我头天晚上放本书在教室,第二天就得到了一个好座位,节省了第二天早起的时间。继而发现,两个人合作、一寝室的人合作、更多的人合作,每一个人在一个时间周期轮流去替所有人用书占座,就能在这个时间周期的每一天得到好座位,是不是节省的时间更多?这就是座位先到先得玩不下去,会被用书占座、抱团轮流“执勤”用书占座所替代的内在逻辑。

不愿意用书占座、不愿意抱团这样做的人,如果不愿意挑战这新规则,就只能在剩下的不那么好的座位实行人先到先得。如果想恢复一律人先到先得的规则,那就得有足够多的人持续发起挑战才行。否则,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学校三令五申,最终的实际均衡规则或曰“潜规则”就会变成“书先到先得”。

回到文章开头的案例,女生上午占座下午才来使用,显然是对“书先到先得”的进一步滥用,这是起冲突的动因,占而不用肯定很难得到规则或舆论的支持;而且一旦陷入纷争,“书先到先得”只是潜规则,“人先到先得”是明规则,女生也不占理。不过,如果深入探究明规则到潜规则的演化过程,也不得不承认,这潜规则的存在有其内在逻辑,很难根除。

陈斌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