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百科精选 >正文

NASA航天器撞击小行星新照片曝光:人类首次!NASA的飞船主动撞击小行星,或可拯救人类的未来

发布时间:2022-11-27 17:32:45丁厚信来源:

导读成功了!NASA的宇宙飞船执行“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成功撞击小行星“迪莫弗斯”(Dimorphos)。虽然这并不是人类首次用探测...

成功了!NASA的宇宙飞船执行“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成功撞击小行星“迪莫弗斯”(Dimorphos)。

虽然这并不是人类首次用探测器撞击地外天体,此前日本的隼鸟二号为了采集样本,曾经主动发射弹珠撞击过小行星,NASA自己的探测器也曾撞击过彗星,2005年深度撞击号曾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进行探测。

但是为了改变小行星的飞行轨道进行撞击还是人类首次,关于恐龙的灭绝原因虽然众说纷纭,但是大部分人认为还是小行星的撞击有关。

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高速撞击到地球表面,导致统治地球1.6亿年之久的恐龙因此灭绝,当时撞击产生的陨石坑目前仍然存在,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目前的直径达到180公里。

如果当时换作人类面对这个巨大的陨石撞击,后果可能并不会比恐龙好多少,难免也会走向灭绝,而小行星撞击地球看上去是非常罕见的小概率事件,但如果把时间拉得足够长,小行星撞击地球就是必然的结果,用老话来说就是“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而解决小行星撞击的问题是人类未来必须要面对的,其实方法途径并不多,小行星绕太阳公转,如果它的轨道和地球的公转轨道有交集,那就会有撞击的风险,如果要想避免它撞击到地球表面,简单粗暴的就是投放足够的炸药进行爆破,让大质量的小行星化成碎片。

但是这种方式比较难操作同时也非常危险,因为爆破后的天体碎片仍旧有可能如流星雨一般掉落在地球表面。

再有就是发展预警的技术,尽可能监测到所有危险的小行星,并且一一识别时刻监测它们的飞行轨迹,这样就可以提前进行预测,可以清晰地掌握小行星的自身属性数据,撞击点以及威力等等,这样可以给我们足够的时间进行躲避,这种方式就是“躺平”。

目前各国更加倾向于通过改变小行星的飞行轨迹,来避免它们撞击到地球表面,而此次NASA进行的行星防御演习,就是通过利用探测器撞击小行星,期望改变小行星的飞行轨迹,最终解决小行星撞击地球的问题。这种方式跟爆破自然不同,其目的就是改变飞行轨迹,并不是彻底摧毁小行星。

此次执行任务的探测器2021年11月24日从地球出发,它的目标就是距离我们1100万公里的Dimorphos小行星,这个小行星的选择也比较讲究,我们不能上来就选择一个巨大的小行星,人类的探测器撞上去都毫无反应,那就真的是花钱听响了!毕竟这个探测器也不便宜,价值33亿美元哪!

这个小行星是双小行星系统中较小的那一颗,直径仅为163米,它在绕着1.2公里外的一颗直径780米的Didymos在运动。

按照科学家的模拟结果,此次撞击将会让小行星的公转速度减小0.4毫米每秒,公转速度最终会导致公转周期的变化,按照设想被撞击的小行星公转周期改变6-10分钟就是最理想的结果,这也意味着整个撞击试验的成功。

整个试验项目撞击仅仅是一个开端,撞击发生的同时地面上的多个天文台以及哈勃太空望远镜、韦伯太空望远镜将会同时对准这个小行星,时刻注意它的飞行轨迹以及相应的数据。并且在后续的任务中还会发射新的探测器,进行近距离的观测记录。

这一次NASA的探测器撞击小行星,算是人类第一次主动出击,面对可能发生的小行星撞击事件做准备工作。未来某一天如果真的发生了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我们也能有办法进行应对。

但有一点大家可以考虑一下,小行星的规模不一样,撞击后的破坏能力自然也不相同,有些小行星撞击后可能对一个城市造成破坏或者对一个地区、国家造成破坏,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要发展自己的行星防御技术,如果未来真的有规模相对较小的陨石对我国造成威胁,那我们就只能通过自己的手段来应对,这个时候如果想着依靠美国,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除非有一天,地球迎接一个规模巨大的小行星,如果发生撞击会造成全球生物的灭绝,那个时候或许才会不分彼此吧!

文/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