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百科精选 >正文

南海深海考古宣布重大发现!水下考古有多难?听山东考古专家讲一讲

发布时间:2023-05-24 16:33:19古俊兴来源:

导读 原标题:南海深海考古宣布重大发现!水下考古有多难?听山东考古专家讲一讲 ...

原标题:南海深海考古宣布重大发现!水下考古有多难?听山东考古专家讲一讲

南海深海考古宣布重大发现!水下考古有多难?听山东考古专家讲一讲

据新华社报道,国家文物局、海南省人民政府等单位5月21日在海南三亚发布我国深海考古工作最近取得的重大进展。报道称,2022年10月,在我国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度海域发现两处古代沉船。2023年5月20日,沉船水下永久测绘基点已布放,并进行初步搜索调查和影像记录,开启了中国深海考古新篇章。这个重大考古发现强烈地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并再次引发全社会对于水下考古的浓厚兴趣。

与陆地考古相比,水下考古究竟难在哪儿?5月22日,记者走进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就包括深海考古在内的一些专业、热点问题进行了采访。

水下考古到底有多难?一般止步于水面以下30米内

5月21日,由国家文物局、科学技术部等单位主办的深海考古重大进展联合新闻发布会披露,作为世界水下考古研究的前沿领域,以及我国水下考古的重要发展方向,深海考古这项工作在我国已取得重大进展。

其中标志性工作是:2022年8月,在南海北部西沙海槽海域2500米左右发现一处沉船遗物点,3处沉船。2022年10月,又在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处发现两处古代沉船,其中一处承载瓷器文物,散落范围达上万平方米,推测数量超过10万件。后根据出水文物初步判断为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并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1号沉船,简称“1号沉船”;在另一处沉船发现载有大量原木,初步判断是从海外装载货物驶往中国,其年代为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2号沉船,简称“2号沉船”。

国家文物局对此发现高度重视,迅速组织专业力量制定水下考古调查方案。按照水下考古工作规程,计划用一年左右分阶段对两处沉船进行考古调查,并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考古和遗址保护方案。

普通读者或文物收藏爱好者看到这里可能“浮想联翩”——一次发现如此多的明代青花瓷器,若出水后,收藏市场上的青花瓷器还会那么“值钱”吗?另外,“宝船”上还有没有更惊喜的重大发现?

只是,切莫联想。关于水下考古特别是深海考古难度,恐怕不是普通人凭着自己经验能够想象到的。

记者电话采访了正在胶东某地执行发掘任务的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负责业务的副主任王泽冰,他在水下考古领域经验丰富,曾作为领队组织并参与威海湾甲午沉舰“靖远、定远舰”的水下考古调查发掘工作。王泽冰给那些梦想大海捞宝的人泼了“一瓢凉水”。

据介绍,目前,国内水下考古活动一般止步于水面以下30米内的区域。受制于技术和成本等原因,从事超过30米的水下考古工作将非常艰难,无法保证有效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仅能开展基层的水下考古探摸工作。

如果超过30米,仍要坚持发掘或打捞怎么办?答案是,聘请专业的打捞公司。而且费用很高,涉及租船、打捞人员费用,以及各类耗材等不菲的花费。另外,水下考古工作的核心是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原址保护是首要的!

根据相关规定,考古部门在水下遗迹实施考古调查或发掘之前,必须做环评,没有这个提前量,不允许施工。

据介绍,水下考古的程序与在陆地实施差不多。同样需要考古队布方,抽泥,然后拍照,绘图。如果水下能见度不好的话,只能利用设备进行扫测记录。

这意味着,对于深海考古而言,每进一步都意味着背后要有巨大的技术和资金保障作为支撑。这是一个很高的门槛。不光一个省级中心承受不了,即便是国家也很难承受。

可以说,凡是从事海上考古作业的项目,都是技术难度高、投入费用大的。就以近年来人们熟悉的考古大事件——“南海1号沉船”的发掘为例,考古成果可谓丰硕,目前人们可到博物馆观赏这些宝贝,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仅打捞花费了过亿元的费用,还不包括展陈前必要的保护修复等花费。

青花瓷器,摄于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

2007年,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托交通部广州救捞局开展的“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打捞对象南宋沉船的沉没位置也不过在海平面下约23米处。此次南海“1号沉船”“2号沉船”则是位于海平面1500米之下。即便是现有国家的力量也打捞不了,只能作为一处水下遗产点登记保护,在此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算是涉足“深海考古”这个区域了。

南海岛屿毗邻海域,有时肉眼就能看到海底青花瓷器

本次联合新闻发布会通稿中提到“适量提取有代表性的文物标本,以及海底底质等科学检测样本”以及“开展已提取出水文物的保护修复”,结合去年10月我国已发现这两艘沉船,且通稿中提到,2023年5月19日,“国家文物局主要负责同志乘坐‘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参加了南海西北陆坡1号沉船第1次水下考古调查,在沉船遗址核心堆积区西南角布放了水下永久测绘基点,并进行了初步探索调查和影像记录,正式启动了南海西北陆坡古代沉船遗址的考古调查工作,开启了中国深海考古的新篇章。”可窥见我国已就此处深海考古遗迹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

2012年5月,记者曾赴南海西沙永兴岛、琛航岛等采访。据海军同志和渔民朋友介绍,中国南海先民很早就在此生产、生活,海上捕捞、运输等活动十分繁忙。因为海水能见度高,有时在南海岛屿毗邻海域,用肉眼即可看到海底的青花瓷器。除了考古本身,我国在南海的水下考古活动对于证明和宣示主权,也具有特殊意义。

此次联合新闻发布会提到,在上述海域发现“1号沉船”“2号沉船”这一重大发现,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对中国海洋史、陶瓷史、海外贸易史、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等都具有突破性的贡献。也充分展示了我国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跨界融合、相互促进的美好前景,标志着我国深海考古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

以往,国家文物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重大考古发现,较少与其他部委联合。此次则由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联合主办深海考古重大进展联合新闻发布会,引人注目。体现了我国深海考古的重要支撑——科技进步。

近年来,我国海洋科技的实力产生飞跃性提升,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实现了突破。在探索过程中,解决了耐压结构、探测传感设备、能源系统、通讯导航系统、收放系统、辅助作业系统等长期“卡脖子”的问题,已基本形成自主完备的水下科技创新体系。

水下考古设备,摄于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

中国研发的“蛟龙号”“深海勇士”和“奋斗者”号海洋深潜器名声在外。在此次南海深海考古重大发现中,国家文旅、文物与和科学技术等部门与地方等联手,形成了“深海考古+深海科技+海域管理”的协同体系。

山东水下考古走过8年,跻身全国省级同行“一哥”

记者从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获悉,自中心2015年成立以来,山东水下考古“从无到有”,已走过8个年头。已跻身全国省一级水下考古中心中实力最强的位置。

目前国内各省中,有的具有“水下考古”能力,但一般只作为该省考古院所的内设部门,而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则是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物局所属的一个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享有独立编制。

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文化墙”

中心编制50个,其中专业技术岗位45个。现有8人获得国家文物局水下考古从业资格。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组建了全国第1支独立的水下考古物探队伍。内设水下考古研究室,涉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室,以及文物保护与利用部、工程规划研究室等7个功能完备的部门,并在全省设立了9个水下考古工作站。此外,他们还与山大等9座高校、职业院校合作,不断壮大考古力量,增加专业人才厚度。

2021年10月,中心牵头成立山东省涉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学会,团结与此有关的约400人的专业人才队伍。形成全省水下考古“一家人”工作架构。

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大厅壁画,显示水下考古“势力范围”。

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成立后,贯彻全国水下考古“一盘棋”的战略部署,曾积极参与海南水下调查、辽宁“经远舰”调查发掘、宁波水下考古等全国水下考古项目。并完成对山东省域内威海湾甲午沉船“定远舰”调查发掘等涉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项目20余个。

记者在其内设的山东省水下考古展厅内看到,展厅占地面积130平方米,设计极富新意。展示中心投巨资采购了多波束测深仪、旁侧声呐仪、海洋磁力仪、水下机器人、水下照相机,以及专业穿戴等水下考古设备、装备。其中由一台像“箱子”一样的设备和一台像“八爪鱼”设备组成的深潜搭档,可到水面以下约60米处进行考古勘探。

水下考古装备

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刘延常说,凡到过中心参观考察的嘉宾,对考古工作旧有的“老”“旧”印象一扫而光,相反,这是由先进的理念、先进的科技以及具有前瞻性的事业规划所撑起的一番事业。有理由相信,接下来,山东水下考古这支劲旅将释放出更夺目的光芒。

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刘延常介绍大厅匠心设计

来源:齐鲁晚报

编辑:韩璐莹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