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百科精选 >正文

“在家辅导孩子,上海妈妈气到跳河”:要寻死的母亲,不值得同情

发布时间:2023-02-09 10:55:32庞柔苑来源:

导读 01 “别家养孩子要钱,我养孩子要命”“别家养孩子要钱,我养孩子要命”,这句话是上海市杨浦 区市民刘女士心情的写照。因为疫情影响,孩...

01 “别家养孩子要钱,我养孩子要命”

“别家养孩子要钱,我养孩子要命”,这句话是上海市杨浦 区市民刘女士心情的写照。

因为疫情影响,孩子无法正常到校上课。刘女士在家辅导儿子作业时,跟儿子起了冲突,一气之下竟然跳河轻生。

接到报警后,附近消防员迅速赶到河边营救。

刘女士在水下嚎啕大哭:“不要救我,我真的太累了,他就希望我去死啊……”




在消防员的帮助下,刘女士最终被成功救上岸。

“在家辅导孩子,父母气到发狂”。这种情况绝对不是少数,有很多网友在下面留言,也纷纷吐槽自己家辅导孩子,濒临崩溃的苦恼。

“我也要被气死了,我教语文,我老公教数学。 写作业拖拖拉拉, 干什么都磨磨唧唧。我们必须轮流来,因为一个人上会被气死。两个人可以轮流气一下,歇一下。”

更惨的是家里有2个娃娃的,为了辅导作业,老母亲都被气到血压升高心脏绞痛,还不敢去医院。要不,硝酸甘油考虑一下?


也许你会问,平时大家不也辅导孩子吗?为什么会在这段时间集中爆发这么多矛盾呢?

主要原因,就是孩子无法安排好时间,不能按照计划完成学习任务。

很多家长,平时也会辅导孩子,但是只有晚饭后的一段时间。孩子主要的学习工作,还是白天由老师负责。

但是在家中学习,孩子的无法进行时间管理的毛病,比如喜欢拖拉、不听话、不按时完成作业......会全部展现在家长眼前。

也许你会不在意,孩子嘛,自控力差,没有时间观念很正常,长大了就好了。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早在2013年,《重庆日报》就援引国外数据,去美国名校的中国留学生,有25%的人中途退学。

因为美国的雇主,十分看重学生的实践经验。所以中国留学生,除了要搞好学习外,同时需要兼顾实习兼职、社团活动、积累人脉各个方面。如何分配好时间,就成了他们的大问题。

大部分中国学生,出国前之只关注学习这个“单线性任务”,等到环境改变后,多个任务一起出现,需要同时处理时,就无法应对了。

最关键的是,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速成的,需要早早下手,养成习惯。

对父母来说,这才是让孩子走向未来社会的正确“姿势”。

如果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那只能和开头的妈妈一样,被孩子气到要寻死。



02 忍住!别插手!让孩子自己学会管理时间

“早晨起床,孩子磨蹭,晚上睡觉,孩子磨蹭,发火也没用”。

“孩子写作业总是拖拉,考试也总答不完卷,愁死人了!”

“写作业不积极,就看电视积极,约好十分钟根本不算数,最后只能暴力解决。”

其实孩子学习上的问题,99%都和时间管理有关:不听话、做事磨蹭,没办法按时完成作业......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做呢?

推荐大家去看《忍住!别插手!让孩子独立的自我成长课》这个系列当中的第一本:合理安排时间


本书作者是高取志津香,她的教育理念是“训练孩子的自主性”。

她原是日本关注孩子培养问题的记者,后来去了美国,和友人一起创立了JAM网站。JAM全名是Japanese & American Mothers的首字母的缩写,是日本、美国两地父母、孩子和教师互相交流的平台。

因为她独特的个人经历,所以高取志津香的著作中,既有日本文化中对孩子的精细、体贴养育观念,又汲取了美式教育中提倡孩子自主、独立的养分。

总之,这本书兼具理论性和实操性,案例具体、步骤清晰,适合3岁起孩子的家长阅读,上不封顶。



03 生活中注重仪式感,引导小孩子感知时间

孩子没有时间观念,是他们故意和家长作对吗?那也是冤枉他们了。

很多研究都发现,5岁儿童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时长的含义,要直到10岁以后儿童才能逐渐学会准确地判断时间长度,比如今天到下周一有几天,春天有几个月。

在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之前,要在生活中注重仪式感,引导小孩子感知时间。

对待小孩子,有心的家长可以引导他们,观察四季的变换,通过景物的不同,感知“时光”的流逝。

迎春花开了,代表春天来了;银杏叶黄了,秋天就来临了。各种传统节日、家人的生日、纪念日,插上应季的花朵,铺设季节性的装饰,都可以帮助孩子感性理解时间的概念。

对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帮助他们认识“时钟”。与孩子一起看关于时间的绘本,或者在平时告诉他们“等短一点的时针,走到数字3那里,我们就可以吃点心了。”“7点了,该起床了!”“都5点了,差不多该收拾收拾了!”

父母一定要有意识帮助孩子,把感性的“行动”和理性的“时刻”联系起来。

举个生活中的小例子,一集小猪佩奇是5分钟,如果我和她约定,只看15分钟动画片,就意味着孩子可以看3集小猪佩奇。



04 制订日常清单,给“想做的事”和“该做的事”排序

孩子进入小学之后,要面对的事情一下子增多。上课写作业、参加兴趣班、做手工,生活的内容一下子增多。

如果无法合理安排时间,就会给幼升小孩子带来很大压力,这也是“入园焦虑”产生的最大原因。

要想打破这个魔咒,父母就要和孩子一起,给“想做的事”和“该做的事”全部列出来,再进行排序。

父母可以和孩子说:

“你想做什么呢?”

“有什么事情是必须做的呢?”

“我们一起来思考怎么样?”

如果孩子小,家长可以直接问,今天都留了什么作业呀?今天要练习弹钢琴吗?......

凡事都可以做成日常清单,约定起止时间、约定完成标准。如果任务和计划太复杂,还可以帮助孩子拆解成小任务、短期计划,便于执行。



05 制订清单的三个重点

1.分解目标,制订清单的过程,必须是父母引导孩子来做。

爸爸妈妈通过提问孩子的方式,获取孩子对于任务的人知,也让他们养成积极思考,承担责任的习惯。

要让孩子感觉,制订清单和规划,是为了帮助“自己”完成任务,让他们有主动的参与感。

2.运用四象限的时间管理法,对任务的轻重缓急进行排序。


孩子的时间管理问题,大部分是他认为的重要、紧急任务,与父母认为的不一致。

他们可能感觉放学回家,当下就想看动画片,作业可以等会再写。但是大人们肯定是认为写作业,才是第一要紧的事。

所以,父母要和孩子统一“思想”,把事情按照是否重要、是否紧急归入四个象限,在进行后续的操作。

你也许会问,我也和孩子做规划啊,但是他总是不遵守约定,怎么办?

针对这个问题,家长可以先看看是否是任务太难、太复杂,已经超过了孩子的能力?

还是家长不遵守约定,写完作业也没让孩子玩一会?

最关键的是,和孩子做清单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孩子的大脑前额叶,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

根据神经科学理论,大脑的前额叶是负责管理情绪、制订计划的部分,属于人类高级脑的一部分。

通过锻炼,可以让孩子从学会管理目前的任务,到长大后规划自己的人生。

长远来说,学会时间规划,而又不限于此,而是帮助孩子学会判断事情轻重缓急、独立思考、表达观点等多项能力的综合提高。



3.对完成的任务,建立可量化的标准。

如果和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说,让她晚饭后1个小时内,好好学英语。孩子很有可能不知道,什么样叫好好学英语。这就属于清单制订的不到位。

不如把完成标准细化:在一个小时内,背诵XX篇的课文,记住10个英语单词,会读、会拼写。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清单项目的构成。



06就算计划受阻,也不能对孩子指手画脚

我们经常说“计划没有变化快”,再完美的计划,也没办法全部顺利执行。

遇到这种情况,尤其是倾向完美主义的家长,就很容易训斥孩子。

“你怎么这么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都怪你,拖拖拉拉,现在好了,这件事也耽误了。”

“我都和你说了多少遍了,怎么就是记不住呢?”

家长埋怨的话语一说,孩子之前好不容易培养出的兴趣、信心,都全部打击没了。最关键的是,家长的埋怨、数落,还会影响孩子的“心智带宽”。

“心智带宽”这个概念,是由哈佛大学行为经济学家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在著作《稀缺》里提出的。

是指我们大脑工作的内存和容量,包括我们处理事情、思考问题用到的认知能力与执行控制能力,可以简单理解为脑力资源。

长期的贫穷或者忙碌状态,都会给心智带宽带来负担,造成脑力资源的稀缺和不足,让人们无法清醒思考,做出明智的决定和行动。

举个家庭教育的例子,如果孩子做了错事,家长批评的话,那么孩子的关注点就全部在“如何才能不让爸爸/妈妈骂我?”

而不会思考怎么才能解决当下的问题。因为他的心智带宽,完全被负面情绪所占领了。

如果家长只会埋怨,孩子会感受到的,他会觉得“这是我的问题,我就是不行”,这样才更会影响他的自信。”

一来二去,时间长了,孩子遇到问题,只会退缩,依赖家长替自己做决定。

那么,遇到突发情况,家长怎么办呢?

我们要先整理好情绪,不要指责孩子,而是和他一起想想是否有解决方案。

总之,在培养孩子进行时间管理的过程中,道路肯定是曲折的,但是前途必定光明的。

总结成一句话:耐心引导,期待成长。

当孩子有了时间管理,规划自我的能力,不仅是能够有效、有序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更能让他们懂得时间的宝贵:

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更多有趣、好玩、有料的事情,愉悦自己,享受人生。



注: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