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百科精选 >正文

双减创新案例|把编钟搬进课堂,学生们在探索中成为生活中的“音乐家”

发布时间:2022-11-18 16:35:43柯腾晨来源:

导读 极目新闻记者 国倩在家中亲自动手,运用失蜡法、采用铅质材料铸造了一口能敲出两种音调的重达3公斤的铅制编钟。武汉市育才小学三(1)班郭...

极目新闻记者 国倩

在家中亲自动手,运用失蜡法、采用铅质材料铸造了一口能敲出两种音调的重达3公斤的铅制编钟。武汉市育才小学三(1)班郭展巳同学看到“出土”后的编钟开心极了。“我做这一个编钟都经过这么多复杂的工艺,而制作一整套编钟的古人们没有现代工具,却能做得这么精致,可见古人们是很有智慧、不放弃、坚持到底的!”

11月16日,郭展巳的爸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育才小学,这样的惊喜与感动在“双减”政策实施的一年里时常发生。“学校的编钟实践课程让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全面提升!孩子在畅玩中乐学,在乐学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他说。

开发10门编钟校本课程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流传了上千年,我们希望通过学校课程的打造,将千年的文化呈现,让学生在更多的时间里直面千年岁月、感受时代变迁、体会历史沧桑、感悟文化传承。”校长晏莉说,也正是基于此,学校瞄准了“编钟”这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文化载体。

学生们走进湖北省博物馆

早在1997年,育才小学就在随州购置了一套曾侯乙编钟的复制品。在过去20年里,学校添置了编磬、建鼓、战鼓、古琴、笙等一系列古代仿制乐器,成立了编钟编磬古乐班、弹拨乐班、拉弦乐班、民族打击乐班等民族乐器特色班。

“‘双减’政策带给学生的最大变化就是时间。为了让这些时间更加丰富有趣,学校需为学生创造条件。课程模块群中的文化传承板块提出‘把时间停留在文化里’。”晏莉说,基于地方文化资源,学校开发了《走进编钟》、《走进楚乐》、《编钟乐舞》、《编钟古乐器赏析》等近10门编钟的校本课程课例,与湖北省博物馆建立了教学合作项目,让博物馆成为学生校外的学习场。

场馆学习激发学生奇思妙想

走进校外学习场,让育才小学三(16)班的潘玲彤同学有了不一样的感受。湖北省博物馆现场悠扬的编钟乐曲吸引了她的注意,“在这里我仿佛都穿越了时光隧道回到了千年前。”在实地探访中,潘玲彤萌生了自己的思考:通过人的敲击编钟能发出如此美妙的音乐,那我用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尝试一下,说不定也能当个“音乐家”呢?

于是,放学回到家后,她尝试用不同大小的碗,碗里装米饭、装食用油,“最后我发现当碗里放置不同量的水时,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没想到果真能演奏出了音乐!”潘玲彤说。

“编钟小游戏”编程制作

在校本课程的学习中,孩子们迸发出了不少奇思妙想。如三(2)班的聂师城同学就以《编钟敲敲乐》为主题,用电脑编程的方式做起音乐游戏,利用编程语言来对编钟进行模拟化的复刻研究,把古代智慧与现代科技融合。四(1)班方典恩和刘梓熙同学则分别用妙手制作出了双语名片和实物编钟,希望让中国文化走出中国,面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如此优秀的历史器物……

聂师城同学制作的小游戏界面

“‘双减’政策下,我们努力实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成就每一名学生个性发展,课程带给学生的快乐享受不仅体现在荣誉成果上,更体现在孩子们点点滴滴的创造里,学校一直以孩子们成长的快乐为最大成就。”学校相关负责人说。

“编钟”双语名片

据介绍,育才小学的“编钟课程”、“科创课程”、“生活课程”、“美育课程”等特色课程都是依托于特定的学习场馆、学习场所、学习场景得以实施。经过不断努力,该校获得“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称号,并先后评为湖北省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教育部校园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头脑奥林匹克活动特色学校。学校编钟民乐团作品《茉莉花》、《编钟鼓乐》和舞蹈团原创作品《编钟博物馆的奇妙夜》获湖北省黄鹤美育节一等奖。

传统文化也能融进趣味活动里

除了萌生奇思妙想,不少同学也对编钟的制作跃跃欲试。三(16)版樊亦辰同学就是其中一员。想做一做“编钟”,可是怎么做?用什么做?做什么大小?“我想到老师经常说要懂得爱护环境,废物利用。所以我就在家里找了一些纸箱子来作为材料。”樊亦辰说。

制作“编钟”

画鼎和编钟的平面图;用剪刀一点一点地修剪;再用超轻粘土覆盖住纸板,捏出编钟上的装饰物……樊亦辰说,制作编钟花费了她不少心思,也遇到过困难。比如,调制颜料要特别细致,几种颜色反复调试,她才终于调出最接近编钟颜色的深绿色。为了做好鼎的四个角,她跑到了杂物间找到平时留下来的酸奶盒子,一番涂抹、粘贴,经过反复尝试,她才最终做好鼎和编钟。“虽然过程很累,但看到成果后我特别满足。”她说

其实在育才小学,樊亦辰同学并不是个例。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让孩子们依托学习场,形成勇于探究,富有乐趣的学习活动,学校精心设计、充分促进“动手与动脑”、“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结合,创新探索出一条“学科互涉、五育融合”的育人新路径。“‘双减’政策后,学校重新规划编钟课程课时,给予学生每周30分钟的时间沉浸于编钟文化;并运用场馆学习特征,设计了解、鉴赏、思考、设计、创新等各个环节,帮助学生在文化学习、艺术鉴赏的同时,开发想象力,动脑探索,动手制作。”该负责人说。

泥塑编钟台

模拟编钟发声

三年级全体同学还在班主任带领下,在爸爸妈妈的协助下进行了“编钟文化”的场馆学习。孩子们自主分成八个小组,从八个方面合作探究编钟的历史文化知识。通过查找编钟的背景资料、参观省博编钟厅、观看编钟演奏、观看《国家宝藏》等方式,了解编钟历史;探究编钟、编磬发声的奥秘,尝试用瓷碗、水杯等生活物品模拟编钟的音高并敲一敲;尝试利用陶泥、超轻粘土、报纸、瓦楞纸、绘画、手工、3D打印等多种材料和方式“造编钟”。其中,第二小组依据不同的研究模块总结关键点和彼此之间的联系形成思维导图,为同学们全面了解编钟提供了方便……

编钟起源思维导图

“‘双减’让孩子们的时间更充裕,更能沉下心来感受学校课程的童心童趣,拥有勇于尝试体验传统工艺的文化自信,行动起来发掘特色课程的历史内涵。学校特色课程中的编钟源于楚文化、实践于礼乐、铸就于青铜、流传于万世,学校通过不断创新使‘双减’政策的落实和学校编钟课程的发展交相辉映,使学生有时间浸润文化、有空间开阔视野、有兴趣综合实践、有快乐满足于心。”一名家长评价道。

(图片由武汉市育才小学提供)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文章